兒子苦學12年大提琴卻不懂音樂,原來我一直弄錯了音樂啟蒙的關鍵

兒子苦學12年大提琴卻不懂音樂,原來我一直弄錯了音樂啟蒙的關鍵

 

文|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

真正懂藝術的孩子,到底贏在哪里?我們曾總結了起碼三點:更懂自己,更懂生活,更懂和全世界對話(點此閱讀),以音樂為例,今天的孩子已不再是郎朗當年“不成功,便成仁”式的悲壯,而是更隨心一些,為自己發(fā)展一項興趣或樂趣。

但從家長的角度,靜待花開不等于放任不管,該給孩子怎樣的音樂啟蒙?前不久拿到全美高中生最高榮譽——美國總統(tǒng)學術獎的華裔少年Andrew Guo(從4歲學習鋼琴,13歲拿到芝加哥音樂學院獎學金,還有極高的作曲天賦),他的媽媽就說,天賦要靠練和聽,練,指的是多練琴,聽,指的多聽音樂,“尤其是古典音樂?!?/strong>

那么問題就來了——怎么聽才能起作用?不管三七二十一,經典的古典音樂日夜輪著給孩子放?肯定不是,耶魯大學音樂教授Craig Wright就吃過這個虧,他的兒子苦學大提琴12年,各種音樂聽了無數,卻始終不懂音樂。

兒子苦學12年大提琴卻不懂音樂,原來我一直弄錯了音樂啟蒙的關鍵

聽古典音樂讓孩子更有內涵

作為耶魯有名的音樂教授,Craig當然非常看重孩子的音樂素養(yǎng),從兒子很小的時候,Craig就用古典音樂給他“煲耳朵”。

在Craig?看來,古典音樂能讓孩子更有內涵,成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,而且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人生。具體來說,聽古典音樂,有這么三層境界。

第一層,感受,舒緩壓力,放松心情;

第二層,品鑒,集中精力,讓大腦更高效;

第三層,思考。古典音樂提供了一個美好世界的意象,一個綺麗而莊嚴的庇護所,它象征著世界上也許有一些事情可以脫離塵世,諸如上帝之類的,比人類更偉大的存在,引發(fā)我們去思考客觀世界。

這就是偉大藝術的價值,無與倫比的文學、詩歌、繪畫、音樂等,都指引我們去思考超越我們自身的精神存在,指引我們思考并不斷追尋自己在這世上存在的意義。?

撇開這些不談,從“術”的角度來講,學音樂,就跟學說話一樣,每個人都能說話,但是想要表達得好,你就要反復地聽、反復地練才行。

會音樂不等于懂音樂

因此,有什么經典的古典音樂,Craig總是第一時間推薦給兒子,加上兒子已經接受了12年嚴格的大提琴訓練,他對兒子的音樂素養(yǎng)非常有信心,直到那一天。

那天,Craig看見兒子在聽音樂,就湊過去問他,“你在聽什么音樂?能讓我聽一下嗎?”一聽,是當時非常火的一首流行音樂。

雖然喜歡古典音樂,Craig對流行音樂也并不排斥或看輕,相反,他饒有興致地問了兒子一個問題,“你聽到了什么?”

兒子說,聽到了歌詞,聽到了音樂的節(jié)拍……

回答不在點子上,Craig又問,“你知道這是什么曲風嗎?這首歌的低音起什么作用?你能分辨出低音線嗎?你能識別出任何一段的和弦嗎?”

一系列問句把兒子問懵了,他茫然地搖搖頭,Craig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12年苦學音樂,卻連這么簡單的音樂問題也回答不出來嗎?

深刻反省后,他意識到,兒子過去的音樂訓練,太過強調“術”的層面,而缺乏對“音樂”二字最基本卻極為重要的認識,過去古典音樂的所謂“熏陶”,也只是“聽到”,缺乏引導,兒子根本無法揣摩出其中的深意,進步自然非常慢。

于是,他把自己的思考變成了現在耶魯非常受歡迎的公開課——《聆聽音樂》(Listening to Music),和愛好音樂的家庭探討何為真正的音樂啟蒙。

點擊下方視頻觀看《聆聽音樂》第一講的視頻:

愛音樂卻不求甚解

就無法更好地享受音樂

在這堂公開課中,Craig分享了不少關于聽懂古典音樂的建議。

比如平常聽音樂,不要只滿足于“感受一下”,還要學著比較不同音樂的情緒。可以是古典音樂之間的比較,也可以是流行音樂之間的比較。

有一節(jié)課上,Craig先后示范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,然后比較二者表達出的情緒——前者消極、焦慮、不安,后者積極、愉悅、安詳,為什么兩首曲目會表達出不同的情緒?

兒子苦學12年大提琴卻不懂音樂,原來我一直弄錯了音樂啟蒙的關鍵

分析起來有4點:

1、大調和小調,引出了大和弦和小和弦的概念。前者是小和弦,后者是大和弦。

2、前者音符跳躍,后者連續(xù)。

3、主音高。音樂的音高一般都會圍繞著主音高浮動。前者在開頭都沒有給出主音高,后者在第二句末尾就給出了主音。

4、音調走向。前者不斷向下,后者基本穩(wěn)定的回旋。

他經常在課上比較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。

比如德彪西的《月光》和現在的流行音樂,為何前者安詳,后者激烈?原因在于:前者節(jié)拍舒緩,沒有任何鼓點,甚至難以確定節(jié)拍,而后者鼓點密集。前者的走向是徐徐向下,直到一小段結束才返回到高處,這也形成了一個情緒的堆積和小高潮。

……

不知道這些樂理,孩子只能分辨出,我喜歡VS我不喜歡,好聽VS不好聽——非常主觀和直接的感受,但掌握基礎的樂理,并且有意識地去運用,孩子才能懂得音樂的維度和走向相對于作品的感受有多重要,進而更好地享受音樂。

當然,在還沒有掌握基礎樂理之前,對音樂的情緒和氣氛的感受同樣非常重要,有了觸動,再去尋找原因,能讓孩子收獲很不一樣的成就感。

再比如聽音樂會,Craig是非常鼓勵孩子經常去音樂廳逛一逛的,他自己聽音樂會時,會帶上提綱、鉛筆和紙張做簡短的筆記。一般來說,越及時記錄,對演奏的評價效果就越好。?

他要求自己的學生每篇樂評控制在500字,這種明確的要求能促使學生進行思考,又不至于長篇累牘。寫些什么呢?最基本的,是要對音樂家的演奏效果做個言之有物的評價,比如:是否達到自己的期望值,是否表達出作曲家的原義等——那些也許未能如自己所愿的,就不必費太多筆墨去解釋作品本身的意義了。

孩子可能會問,如果對作品的節(jié)奏有評論,比如覺得速度太快或太慢,是否這只是個人的理解?Craig會鼓勵寫出來,因為,如果你聽到音樂會的序曲慢得沒有能量,拖沓得令人感覺不到興奮,演奏的速度無法激發(fā)你的熱情,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感受,你都可以寫出來,然后去尋找原因。

兒子苦學12年大提琴卻不懂音樂,原來我一直弄錯了音樂啟蒙的關鍵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