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少年商學院(ID:youthmba)的第1122次分享。來自臺灣幾位心理醫(yī)生與治療師,原文刊發(fā)于親子天下雜志。
孩子既是孩子,也是社會的一份子。當近年來各種關于虐童等事件發(fā)生時,資訊發(fā)達的今天,我們不可能讓孩子與這些新聞絕緣。可是,不是每一個父母都知道如何和孩子就此類話題進行交流,讓其了解真相卻不至于對社會心生恐懼,讓其學會保護自己但不至于自我封閉。今天少年商學院分享幾位臺灣專業(yè)人士給出的“攻略”(3月底臺灣發(fā)生駭人聽聞的女童被斬首事件,引起全社會持續(xù)的關注與討論),供大家參考。
與其擔心孩子接收到什么訊息,爸媽可更積極將社會新聞轉成「活教材」。以下是陪伴孩子及親子溝通的要點:
1. 發(fā)生什么事?針對事件過度的報導,會催化孩子不必要的聯(lián)想及恐慌,因此切勿針對細節(jié)進行過多描述,如:割幾刀、流多少血等。倘若孩子主動提及相關情節(jié),家長可選擇性提供訊息,引導孩子解開疑懼,同時務必關心他的感受。
2. 發(fā)生率有多少?災難式的夸大說法,會讓孩子誤認為:這類事件常發(fā)生。家長可用孩子能了解的經(jīng)驗,去理解事情發(fā)生率,如:從過去到現(xiàn)在,它的發(fā)生比起路上車禍的發(fā)生機率少很多。
3. 為何會發(fā)生?幫助他了解「壞人」的困境,如:他沒有朋友、不快樂,不知道怎么解決問題,也不會找人求助,所以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,他的頭腦生病了,最后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。這是情緒和心理教育,幫助孩子從中學到:「快樂」是需要學習,也是可學習的;情緒是需要被照顧,父母可成為他情緒的聆聽者。
4. 怎么保護自己?我相信父母在事件發(fā)生前,就在教孩子保護自己。因此,社會案件爆發(fā)后,只要再增添少許注意事項即可。此外,告知孩子,社會透過這些事件,會積極改善,一切會以孩子安全為重,如:加強學校安全防護等。(莫茲婷,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)
樂于助人是人之常情,尤其是小朋友,每個孩子因為從小幫爸爸、媽媽的忙,所以得到讚賞與鼓勵,因此孩子的大腦自然裝著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的道理。遇到有人需要協(xié)助,孩子總會自然而然的伸出援手,然而面對紛亂多變的社會情勢,孩子的好心好意反而容易招致自己的危難。要孩子辨別誰是好的陌生人、誰是壞的陌生人,的確是件困難的事,我的答案是:「當然要幫!但是不需要你自己去做!」
孩子遇到的狀況可能包括「路上陌生人跟孩子問路,并且請求孩子帶他前往」,孩子認為順路、或只是走一段路沒有關系,卻可能走入無人的小巷招致危險。我請孩子遇到這樣的狀況,可以請對方尋求警察局、便利商店的協(xié)助,甚至拉住身邊其他路人請求協(xié)助,千萬別覺得「小事一件」就輕易協(xié)助。請孩子想想,在當下他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?是該快點回家?還是立刻前往安親班?別因為「助人」而耽誤了自己該做的事;如果陌生人硬要孩子協(xié)助,甚至拉住了孩子,這時候必須請孩子盡情的大叫,盡量吸引其他人的注意。
另一個狀況可能是遇到了「路倒病人」或「可憐的人」,請求孩子協(xié)助,甚至請孩子捐助費用。同樣的,請孩子找大人協(xié)助,別認為只是小錢而導致錢財露白,造成對方勒索、搶劫,甚至是綁架。
「保護自己、幫助別人」是遇到陌生人需要協(xié)助時的原則,但幫助別人并不需要完全親力親為,因此要讓孩子了解「助人之心一定要有,但助人方法有很多種」,遇到了就應該立刻尋求其他大人協(xié)助,然后報告老師及家長,而我們可以機會教育,讓孩子學到正確的助人方法,這樣才能不耽誤助人時機,又可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。(張旭鎧,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、職能治療師)
關于親子之間對于死刑存廢的議題討論,先避免陷入非黑即白、不是支持就是反對的對立拉扯。而是透過「死刑存廢」這扇窗,和孩子彼此延伸出對于生命的關注、自我價值的澄清、對于事物的理性思考,及對人性的細膩同理與感受。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