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才能改變教育?傾聽年輕人的聲音

如何才能改變教育?傾聽年輕人的聲音

 

? ? ? ? ?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的分享文章,來自Imagining Learning 在 Good is 上的一篇文章。這個位于美國的組織致力于教育改革,并且一直在探索如何能讓青少年的潛力在教育中發(fā)揮出來。他們所做的事情也許對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都會有啟發(fā),也對父母對待孩子的成長有所啟發(fā)。謝謝趙露同學翻譯了這篇文章。

正文如下:

? ? ? ? ?每日新聞和無數博客都在詳述美國學習、教育、學校的狀態(tài)。這是個熱點,但它是由成人;決策者、學校董事會成員、學校行政人員、教師和家長;所領導的話題。盡管大人們意圖做到最好,但有一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明顯缺失:年輕人沒被邀請參加或參與決策過程。而且,全國各地在狂熱爭論這個問題時,年輕人中發(fā)生的對話完全不同。

? ? ? ? ?一在過去一個月中,兩個年輕人的聲音受到了關注來自得克薩斯州的 Jeff Bliss,和來自芝加哥的9歲的 Asean Johnson。這兩個學生是典型例子,他們就像全國范圍的其它年輕人一樣對成年人的無為而沮喪,進而開始考慮自己解決問題。事實上,在談及教育,這些年輕人知道他們在談論什么。他們醒著的時候有50%以上的時間是在上課或做功課。但是,當全國各地的學校輟學率達到25%(有些地方達到了42%),課堂參與率低到33%時,卻沒人問問學生這是為什么?你為什么選擇離開呢?你為什么不參與?你為什么要抗議?為什么這個系統(tǒng)對你沒有用?

? ? ? ? ?回答這些問題是在幫助我們了解年輕人,也是提供了一個釋放被壓抑的憤怒、挫折和批評的機會。但這不會提供任何改變的可能性,也不會縮小青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距離。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呢?

? ? ? ? ?我們相信答案就在于傾聽。 傾聽似乎是一個簡單的行為,但它需要深刻的關懷、不設時間表,以及傾聽這些年輕人想法的喜悅。創(chuàng)造一個能促使年青人說出自己純粹心生的空間是一種神圣的,而且我們應該往這個方向努力。

? ? ? ? ?在 Imagining Learning,我們有一個三個小時的傾聽課,課堂上,我們把講故事,贊賞地詢問結合在一起,幫助學生在信任和開放的空間里表達對生活的意見。 我們和13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一起問他們:”你將如何為自己和你喜歡的人創(chuàng)造一個學習之旅?你想怎樣學習?你會如何??建設一個沒有人愿意輟學的學校?

? ? ? ? ?但我們不只是提問。在最后一節(jié)課上,參與者會共同合作創(chuàng)作一個41/2英尺6英尺的畫,以用來藝術地表達他們自己。這是他們理想的學習經驗的視覺化表達。這個過程很重要,因為他們提供了教育可以如何進行的一種視野,同時也提供了激發(fā)年青人表達自己聲音的力量。

下面是一個學生在傾聽課上說的話:

? ? ? ? ?這幅畫與其說是一個藍圖不如說它是一個抽象的表達,試圖捕捉在里面的感覺。

? ? ? ? ?鮮艷的顏色代表能量和活力。畫中的人有許多路徑環(huán)繞的,這些路徑來自他們的內心,意味著學校交給學生自我選擇的能力,這些選擇會產生許多路徑。因為這些路徑是不確定的,腳印代表從一個門(在左側)通向未知的另一扇門(在右側)的過程。雖然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,但你最終會到達你想要到達的地方。

? ? ? ? ?帶心的藤蔓代表成長和生活。心代表友善的被對待和對待別人。符號和加號的組合象征包容和平等。畫在左上角的正在動的人營造了一種動態(tài)的感覺。

? ? ? ? ?學生給予這些課非常正面的評價,他們經常問我們,“你明天能再來嗎?” 他們要求我們返回的原因有兩個。第一,他們第一次在教育轉變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是受歡迎的;第二,通過我們的信任以及相信他們有能力為教育對話提供有意義的貢獻,他們覺得自己的建議被我們和其他人看到和聽到了。確實,在傾聽課后我們通常聽到的是,“謝謝你聽我們說,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的想法?!蔽覀兊某赡曛鞒秩艘脖硎荆麄兛吹角嗌倌昃驮谒麄冄矍稗D變。

? ? ? ? ?到今天為止,我們已在7個州開展了20節(jié)傾聽課,主要是在西海岸。在南方,我們最近進行了六節(jié)傾聽課,在南卡羅來納州,喬治亞州,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。我們打算在全國范圍內與不同背景和各行各業(yè)的學生開展至少50節(jié)課。

? ? ? ? ?通過對來自全國的年輕人重復開展傾聽課,我們可以發(fā)掘一個國家的年輕人對教育的愿景。這種“集體的聲音”,可以是一個新的對話——關于教育的代際對話的起點。 ?

? ? ? ? ?我們不是在等待年青人達到一個突破點。我們通過提供積極的場地和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故事和聲音。他們給我們了一個答案,如果大家都只是聽——那么不是“為什么”,而是“如何”聽。

 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