聰明的中國孩子和聰明的美國孩子,差別在哪兒

? ? ? ? ? 聰明的中國孩子和聰明的美國孩子,差別在哪兒

? ?這是少年商學院微信(ID:youthMBA)的分享文章。

? ? ? ? ? 參加ISEF時,我和大賽中國評委有一些交流。他們既看中國參賽學生的項目,也看其它國家參賽選手的項目,因此對中國和美國孩子的差別有最直接的感受。

? ? ? ? ??這三個評委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資源研究所的雷梅;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王新華;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竇非。

? ? ? ? ??事實上,如果按照參賽項目本身來說,幾位老師會覺得各個地區(qū)和選手的差別不是很大,研究水平差別也并不大。這可能和很多項目都有成人參與指導有關。而且在中國存在的功利現象,例如為了高考加分而參加比賽的情況,在美國也存在。

? ? ? ? ??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,下面一一列出。

1、表達能力

? ? ? ? ? 由于美國孩子從小有關于presentation方面的訓練,因此在表述上普遍看起來比中國孩子更加自信;對問題的闡述也更加好。

?2、含蓄和張揚

? ? ? ? ? 美國孩子會充分地把自己的項目的優(yōu)勢說出來。

? ? ? ? ? 中國孩子,按雷梅的說法,“做了十成的東西,自己只敢說九成”。同時表現出來的是和評委交流時比較拘禁,親和力上沒有美國孩子那么好。不過這個問題看上去應該是傳統(tǒng)儒家文化的問題,因為評委們說整個亞洲地區(qū)的參賽選手都比較含蓄和謙虛。

?3、激情和膽量

? ? ? ? ?中國的孩子,從選題角度來說,很少能超出他依托的實驗室的范圍。項目的完成可能會借助于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實驗室。實驗室能做什么學生就做相關的研究。(傳統(tǒng)乖乖學生的形象。)

? ? ? ? ?美國孩子中卻有很多是自己做一些研究,然后再去找實驗室。像做胰腺癌研究的Jack Andraka就堅持不懈地聯(lián)系了200多個實驗室。

? ? ? ? ?雷梅說:“所有孩子剛出生時激情是一樣的,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都一樣。所不同的是,從我們開始進入小學、高中這些階段,我們很多探索精神在繁重的課業(yè)下面多多少少有點退縮,對比下來美國的孩子上大學之前壓力不是很大,TA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想那些特別稀奇古怪的想法。如果我們的孩子聯(lián)系十個實驗室不成功的話,這個項目可能就不再做下去,但人家會繼續(xù)聯(lián)系幾十個幾百個,被拒絕了還想去,這種精神我覺得應該鼓勵。”

? ? ? ??竇非說:“中國的家長相對保守,老人都會說學好一門手藝,保證成功率;但美國卻是鼓勵瘋狂的idea的。所以你會看到中國瘋狂idea的人會少一點”

 

評委們覺得能讓中國孩子更優(yōu)秀的方法:

竇非:

“我們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提供土壤,讓每個孩子都去試他做的東西,成不成功是另外一回事。鼓勵的是他最初的、自由探索的精神?!?/span>

?“美國科普節(jié)目很多,這幫孩子從小能接觸到這些知識,讓TA覺得這些東西很有意思。更深一層次說,我們國家的基本科普需要加強。”

?王新華

我覺得很多問題不太可能一下子解決,但是還是不要讓小孩負擔那么重。每天花那么多時間在學習上,對創(chuàng)造性思維是有影響的?!?/span>

“有一點美國比較好的是,如果孩子從小跟家長說,我想以后做個廚師,家長也很鼓勵,但是中國估計不會有太多。家長會說廚師多苦,別干這個。正是因為這樣,美國能夠產生各種各樣的人才,不限于科學的問題,各行各業(yè)都需要有優(yōu)秀的人去做。只有這樣做的人多了,最后才能夠通過選擇產生出來優(yōu)秀的人才。而不是說國家計劃好,今天要培養(yǎng)多少的機構,明年培養(yǎng)多少個,最后就能出來的。必須讓孩子從最小的時候就有興趣來選擇各行各業(yè)

雷梅:

“回歸到大賽,ISEF是想推動挑戰(zhàn)人類自身極限的探索精神,也想把科技文化融入到生活當中,從下一代開始培養(yǎng)。我們也希望把這種精神盡量在中國也擴大,激發(fā)科技精神,并把它融入到生活、日常的思維方式當中去?!?/span>

“有的可能是在初級階段給他們一點力量,比如一些引導、提示、好的初級的實驗條件;進一步的,就像我們現在帶著中學生在實驗室里,給他更好的實驗平臺;如果在不同層次都有一些推動力,不說全民的科技的熱情,至少對年輕的一代很好好處?!?/span>

 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