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少年商學院(ID:youthmba)的第1331篇分享文章,作者尹楚。本文由世界華人周刊(微信號: wcweekly )授權轉載,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做了編輯整理。未經(jīng)允許,不得轉載。
過去一周,世界進入了“諾貝爾獎”時間。引人矚目的是,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。這是日本人連續(xù)三年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,大隅也成為第22個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日本人(包括兩位獲得美國國籍的日本人)。
這一數(shù)字超過了英國、德國和俄羅斯,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諾貝爾獎大國。2001年日本提出“未來50年要拿30個諾獎”時,還被著實嘲諷了一番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過半!怎么做到的?其實從小小的日元鈔票,我們就能讀出一些道道。
▋面額最大的1萬日元上,印了個教育家
錢幣,是一個國家的名片。世界上各個國家通用的鈔票上,大都印有人物頭像,且?guī)缀醵际钦渭页毰_戲。比如,美元上是開國之父華盛頓、富蘭克林,英鎊上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、大元帥威靈頓,人民幣從1塊到100塊上都是毛爺爺,盧比上是甘地、越南盾上是胡志明、泰銖上是泰國國王……
反觀日本。目前,市面上流行的2004版日元,沒有一個政治家。那么日元上都印了哪些人?答案是,思想家、科學家、作家、教育家……在日本,他們地位崇高,遠超一般的政治人物。
比如下面這張1萬日元,印的人物肖像是福澤諭吉,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、明治時期杰出的教育家、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(chuàng)立者。日本人認為他是日本強大的最重要的人物,所以,放在了最大的錢幣1萬日元大鈔上。
5000日元上印著樋口一葉。她是日本優(yōu)秀女作家,只活了24歲,卻為日本人留下了多部文學經(jīng)典,如《大年夜》《濁流》《青梅竹馬》等。她是日本鈔票史上的第一位出現(xiàn)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。
1000日元上印著野口英世。他是日本細菌學家、生物學家,被譽為“日本的國寶”。他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,因傳染上病毒而去世。在他的墓碑碑文上寫著:“他畢生致力于科學,他為人類而生,為人類而死。”
在1993年版上,5千日元印的是新渡戶稻造,他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,東京女子大學的創(chuàng)立者。
下面這張1993年版的1千日元上,印的是夏目漱石,對日本近代文學稍微有點了解的人,都讀過他的著作,其中最有名的,當屬長篇小說《我是貓》。魯迅曾評價他:“是明治文壇上新江戶藝術的主流,當世無與匹者。”
總體而言,這些都是日本民族的精英人物。他們有的引入外來文化,為日本注入新鮮血液,如福澤諭吉,有的不僅熱心傳播外來文化,還進一步把日本的文化推向世界,讓世界了解日本,如新渡戶稻造、夏目漱石。
在日本人的心中,這些人和政治家一樣,都對日本進步產(chǎn)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,是日本強大的功臣。
▋用鈔票告訴孩子:做學問的人值得舉國懷念
其實在1871年,日元誕生時,日本人在鈔票上也印有政治人物的肖像。如1881年發(fā)行的日元上印著神功皇后的肖像,后來的1千元鈔票上是伊藤博文……
(日本近代政治家伊藤博文)
“鈔以載道”,鈔票作為每個人幾乎每天都要接觸的媒介,一向是國家宣揚某種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工具,選用什么肖像人物,也就反映了一個社會,是崇拜政治家、崇拜科學、文藝還是其他方面。
二戰(zhàn)后,日本社會的價值觀、文化觀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日本政府也決定改革日元,全部采用學者肖像,鼓舞國民學習的風氣,鈔票上從此不見將軍天皇,取而代之的,是一個個在教育、科學、文化界為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。
到了2004年,日元再次改革,日本財務省有關負責人再次重申了科教文藝的重要性,“過去我們從來都是以政治家為中心的,在貨幣上更是如此,但如果從更廣泛的領域去考慮,科學、文學、男女平等對我們同樣重要?!?/span>
從日本的錢幣上,我們也許就能發(fā)現(xiàn)日本為什么會強大,成為世界上科學文化大國。一位日本人曾說,把這些人物印在紙幣上,就意味著日本人可以天天和這些先賢人物在一起,長此以往,這些國家英雄就會深入人心,成為日本人民思維的一部分。
日元上的人物,就在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,特別是日本的青少年,應以福澤渝吉、樋口一葉、野口英世這樣的學者為驕傲,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,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懷念的人。
▋?nèi)毡荆航逃筮^天
有人會問,你替日元說了這么多好話,難道是讓我們學習日元,換掉人民幣上的毛爺爺嗎?——當然不是。
說日本強大的“秘密”印在了日元上,難道是指將學者的肖像印在了日元上之后,日本就變得強大?——當然不是。
而是說,日元是日本強大內(nèi)在的外在表現(xiàn)之一。為什么在短短時間內(nèi),日本能夠迅速成長為世界強國,在科研能力、工業(yè)基礎和制造業(yè)技術等領域位居世界前茅?——小小的日元,給了我們答案:科教興國。
據(jù)日本文部省1962年發(fā)布的報告書稱,日本戰(zhàn)后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原因,是教育的普及和發(fā)展。而將學者的肖像印在日元上,正體現(xiàn)了日本對教育和科學的極端重視。
(日本小學的圖書館與游泳池)
明治維新前,全日本3000多萬人口中,就有45%的男子、15%的婦女識字,這個水平與當時最先進的西方國家相差無幾。明治政府上臺伊始,就將教育改革列為最重要的改革之一。鼓勵各地辦學、派遣留學生,聘用外國專家,實行教育平等化,重視初等教育,構建了現(xiàn)代化的教育體系。
(日本兒童的耐寒訓練)
1900年,日本就開始實行4年免費義務教育,1907年實施6年義務教育,到1910年,日本的初、中、高等教育在校人數(shù)已經(jīng)遠遠超過了當時的英國,成為世界上教育最發(fā)達的國家之一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即使二戰(zhàn)戰(zhàn)敗,1947年,日本又頒布《基本教育法》,全面實施9年免費義務教育(中國全面實施是2008年)。教育為日本發(fā)展造就了大批人才,為日本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雖然中國也有崇文重教的傳統(tǒng),但從整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、教育理念上看,還遠遠不夠,長此以往,中國教育與日本的之間差距不是在縮小,而是在擴大!管中窺豹,小小日元,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。
要發(fā)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